江南鱼米之乡的特征是稻花香里说丰年。草鞋山出土的炭黑色稻种显示,江南农耕文化的历史至少有6千年之久。深秋时节,中心百合花文学社实实在在体验了一把农耕文化的魅力。
11月9日下午,学生们走进位于相城区冯梦龙村的现代农业科技园。见识了祖先用过的各种农具,也参观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。寻常的稻米,本是盘中餐,它从育种、栽秧、分蘖、扬花、结穗、收割,经历了一系列的耕作过程,粒粒皆辛苦。稻谷收割后,也还有脱粒、扬尘、暴晒、入仓等过程。农耕文化里包含的不仅是“汗滴禾下土”,也还包含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变化和科学耕作的内容。在参观过程中,孙老师结合秋稻收割,给同学们讲述了古代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,它反映的是农耕过程中天气状态,古有节气歌谣流传:“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。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大小寒。”
秋阳高照,稻香满园。同学们兴致勃勃游览农业园,真有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”的田园诗意。
犁、镰、锹、铲,是历经千年的农耕器具。对城里孩子来说,却有一种陌生感和新鲜感。“曲辕犁是江南农村使用数千年的农耕机具,它的发明者是晚唐大诗人陆龟蒙。他就生活在苏州东面的甪直乡下,人称‘甫里先生’。”
还有同学从繁体字“苏”说到江南农耕文化,说繁体的“苏”上面是“草”,左边是“鱼”,右边是“禾”,形象地表明苏州历来就是草木兴盛、鱼肥稻香的鱼米之乡。与农耕文化相关联的许多生活习俗至今仍延续,如“立夏”“冬至”等习俗,它是构成吴文化的重要因素。
稻花香里品味农耕文化,换一个角度看江南,同学们都有不少收获。对江南农村的印象更加具象化,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