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7日,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组织了20组家庭开展“清明时 纸鸢飞”快乐放飞亲子活动。活动邀请到了市风筝协会的专家为大家讲解风筝历史,指导风筝制作。各组家庭观看了风筝表演,体验了风筝绘制和放飞,半天的活动让参与家庭纷纷“断魂”。
杜牧的《清明》大家耳熟能详。
清明时节,小杜不能够回家扫墓,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,心里已经不是滋味。天公也不作美,阴沉着脸,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,眼前迷蒙蒙的,春衫湿漉漉的。小杜心碎断魂。找个酒店避避雨,暖暖身,消消心头的愁苦吧,可酒店在哪儿呢?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,牧童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。
可是,清明节真的只是来思人断魂的吗?
应该不止。
在放飞活动的传统文化课堂上,中心的老师通过杜诗,带给了大家一种别样的解读。
清明节祭奠完故人的人们,在如丝纷飞的春雨中愉快地行走,看见一个骑在牛背上,吹着横笛牧童,听闻笛声幽远,置身画音之中,舒畅和愉悦让人“断魂”。我要去喝酒,哪有酒家呢。再看牧童往前一指,好酒就在那粉白粉红杏花盛开的地方。生活如此,生命如斯,二次“断魂”。
其实,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回归,而是文化自信的新出发。
8岁的朴昭炫是一位可人的朝鲜族姑娘。她的父亲这样告诉我们:“今天早上出门前就做好了中午饭,要让孩子在清明时节吃一次冷餐。在高高兴兴参加中心组织的亲子风筝放飞活动的同时,也了解和体验一下传统文化习俗。”
让我们一齐为这位父亲点赞。这远比告诉孩子“寒食节”、“ 子推绵山焚身”意义深远的多得多。我们组织传统节日体验活动,致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初心也正在此。